水曲柳樹種介紹
水曲柳(學名: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.)是木犀科,梣屬落葉大喬木,高可達30米,樹皮厚,灰褐色,冬芽大,圓錐形,小枝粗壯,四棱形,葉痕節狀隆起,半圓形。羽狀復葉;葉柄近基部膨大,葉著生處具關節,紙質,葉片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,葉緣具細鋸齒,上面暗綠色,下面黃綠色,圓錐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上,先葉開放,花序梗與分枝具窄翅狀銳棱;雄花與兩性花異株,均無花冠也無花萼;雄花序緊密,花梗細短,花藥橢圓形,花絲甚短,子房扁而寬,翅果大而扁,4月開花,8-9月結果。
分布于中國東北、華北、陜西、甘肅、湖北等省。生海拔700-2100米的山坡疏林中或河谷平緩山地。朝鮮、蘇聯、日本也有分布。
該種是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(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)。因砍伐過度,數量日趨減少,目前大樹已不多見。也因物以稀為貴,承重能力較強,其收藏價值及使用價值前景較高。水曲柳材質堅韌,紋理美觀,是落葉喬木,可高達30米,是東北、華北地區的珍貴用材樹種,可制各種家具、樂器、體育器具、車船、機械及特種建筑材料。同時對于研究第三紀植物區系及第四紀冰川期氣候具有科學意義。
落葉大喬木
,高達30米以上,胸徑達2米;樹皮厚,灰褐色,縱裂。冬芽大,圓錐形,黑褐色,芽鱗外側平滑,無毛,在邊緣和內側被褐色曲柔毛。
小枝粗壯,黃褐色至灰褐色,四棱形,節膨大,光滑無毛,散生圓形明顯凸起的小皮孔;葉痕節狀隆起,半圓形。
羽狀復葉長35厘米-35厘米;葉柄長6厘米-8厘米,近基部膨大,干后變黑褐色;葉軸上面具平坦的闊溝,溝棱有時呈窄翅狀,小葉著生處具關節,節上簇生黃褐色曲柔毛或禿凈;小葉7枚-11枚,紙質,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,長5厘米-20厘米,寬2厘米-5厘米,先端漸尖或尾尖,基部楔形至鈍圓,稍歪斜,葉緣具細鋸齒,上面暗綠色,無毛或疏被白色硬毛,下面黃綠色,沿脈被黃色曲柔毛,至少在中脈基部簇生密集的曲柔毛,中脈在上面凹入,下面凸起,側脈10對-15對,細脈甚細,在下面明顯網結;小葉近無柄。
圓錐花序生于枝上,先葉開放,長15厘米-20厘米;花序梗與分枝具窄翅狀銳棱;雄花與兩性花異株,均無花冠也無花萼;雄花序緊密,花梗細而短,長3毫米-5毫米,雄蕊2枚,花藥橢圓形,花絲甚短,開花時迅速伸長;兩性花序稍松散,花梗細而長,兩側常著生2枚甚小的雄蕊,子房扁而寬,花柱短,柱頭2裂。
翅果大而扁,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長3厘米-3.5厘米,寬6毫米-9毫米,中部最寬,先端鈍圓、截形或微凹,翅下延至堅果基部,明顯扭曲,脈棱凸起。花期4月,果期8月-9月。
水曲柳中心區為濕潤型溫帶季風氣候,土壤是發育在沖積母質上的草甸灰化棕壤或生森林土。多生長在河漫灘和山地河流下游的河谷第一階地。
主要伴生樹種為紅松Pinus koraiensis Sieb. et Zucc.、魚鱗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. microsperma(Lindl.)Cheng et L.K.Fu.、長白魚鱗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. komarovii(V.Vassil.) Cheng et L.K.Fu.、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.、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
水曲柳主要產于東北、華北等地。呈黃白色(邊材)或褐色略黃(心材)。年輪明顯但不均勻,木質結構粗,紋理直,花紋美麗,無光澤。水曲柳具有多生長在河漫灘和山地河流下游的河谷第一階地,耐濕等特點。但干燥困難,易翹曲和開裂變形。但應防止撕裂。
分布于朝鮮、日本、俄羅斯以及中國大陸的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東北、華北等地,
在中國,水曲柳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黑龍江的大興安嶺東部和小興安嶺、吉林的長白山等地。
種子處理
種子屬于長休眠期種子,需經催芽處理才能出苗,常用方法有:
①隔冬層積埋藏法儲備種子。
于播種前一年的8月份進行浸種、消毒、催芽、挖坑層積埋藏,于翌年春播前取出種子,發現種胚多已變黃綠色,并有少量發芽,可適時播種。
②變溫處理法。
9月中下旬新采集的種子,需用室內變溫處理,按種、沙1:3的比例均勻混合,先在20—24℃條件下,處理兩個月,后轉為冷溫處理,0—5℃下處理兩個月,處理順序不能顛倒,時間不宜縮短。
播種方法
播種時間為春播,翻地同時施入基肥0.5—0.7千克/公頃,垅作每畝播種量為35克—40克,覆土厚度1厘米—2厘米,播種后充分灌水,在出苗前及時進行化學除草。
水曲柳出苗后,速生期開始易染立枯病,出苗后即噴殺菌劑進行防治。及時間苗,每米雙行留苗20株—25株。當年苗高生長在20厘米—30厘米,水曲柳要在秋季掘苗,在氣溫穩定,地溫降低到0℃以下假植越冬。
水曲柳苗木在春季4月中下旬可掘出上山,水曲柳有20天左右的緩苗期,應做到適時頂漿造林;同時應遵循“五不離水”的造林技術規程,水曲柳不宜營造純林,宜與落葉松進行混交,這樣既可解決水曲柳生長緩慢、干形不直的問題,又克服了水曲柳純林的諸多弊病;針闊混交的方式有三種,即帶狀、團塊狀和株間混交,在平時多采用帶狀混交方式,既便于造林施工,又便于撫育管理;在山上栽植前,要細致整地,可采取穴狀整地法,整地規格50厘米x 50厘米x 20厘米,栽植時可按照3行落葉松、3行水曲柳的帶狀混交方式,造林株行距為2米x1.5米,栽植順序為先水曲柳后落葉松,栽植時做到深埋、踩實,使根土密接,避免窩根;栽植后,及時擴穴培土、踏實、扶正,撫育年限為4年,各年為2次進行,在加強撫育管理的同時,要加強看護,避免牛羊等牲畜進入林地,毀壞造林成果。
經濟
水曲柳主要產于東北、華北等地。呈黃白色(邊材)或褐色略黃(心材)。年輪明顯但不均勻,木質結構粗,紋理直,花紋直,無光澤,硬度較小。水曲柳具有彈性、韌性好,耐磨,耐濕等特點。但干燥困難,易翹曲。加工性能好,但應防止撕裂。切面光滑,油漆,膠粘性能好。
藥用
【藥名】:水曲柳
【來源】:為木樨科植物水曲柳的樹皮。
【功效】:清熱燥濕,清肝明目,活血調經。
【主治】:用于痢疾,牛皮癬,目赤腫痛,羞明流淚,月經不調、白帶、崩漏。
【性味歸經】:苦、寒、肝、肺、大腸三經。
【用法用量】:內服:煎湯,3克~9克。
【動植物資源分布】:分布于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。
水曲柳分布區雖然較廣,但多為零星散生,且因砍伐過度,數量日趨減少,大樹已不多見。
分布區內僅個別地區建有自然保護區(如長白山等),多數地區尚無具體保護措施。建議有關部門選擇適當地點及林帶,建立保護點,保護好現存大樹,并采種育苗,擴大造林面積。哈爾濱、長春、沈陽、北京等地已引種栽培水曲柳。